找到相关内容828篇,用时6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原为“界”字。《瑜伽师地》释“界”义曰:“因义,……本性义,……是界义”(《大正藏》第三O卷,第六一O页)。可见,佛性一词,原有佛之体性的意义。慧远说:“佛性是佛之体性”(《大正藏》第三七卷,...。诚然,原始佛教是否认、反对本体的,但是,佛教在其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却在悄悄地、有意无意地偏离此一“本意”,从部派佛教的“补特伽罗”到大乘佛教的般若实相,特别是涅檠佛性中的“佛性我”,正是佛教本体...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3164641.html
  • 圣凯法师: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ldquo;正因佛性”成为南北朝佛性的主题,本有与始有的争论[3],摄论师更是依本学派的立场而建构其学说。   1、第一义空、阿摩罗识与正因佛性   综合南北朝时代的佛性说,吉藏《大乘...心识为正因佛性,后者则是以“理”为正因佛性,即在境上成立佛性。《大乘四玄义》卷七则说正因佛性有本三家、末十家之别:   地论师云:第八无没识为正因体,第十、摄论师云:第九无垢...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
  • 惠能禅学思想初探

         惠能大师的禅法思想散见于《坛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心即佛的佛性;顿悟见性的方法论;不离世间与自性自度的解脱。   一、即心即佛的佛性   佛性是谈众生能否成佛,怎样...坛经·付嘱品》)这样一来,心佛必然等同,于是,惠能就提出了“即心即佛”(《坛经·机缘品》)的观点,这是他佛性的关键所在。   3、即心即佛  ...

    曙提

    禅宗|惠能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1233081571.html
  • 佛教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和合”具有将不同的因素组合为一个整体,或者使不同的人们和睦共处等义。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还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吸收养分,将佛教的和合观念发展到圆融的高度,使佛性与般若学两种不同的佛教学说得以圆融会通,...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吸收养分,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圆融观。   中国佛教的圆融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圆者,圆满具足,无所欠缺;融者,融会贯通,无所执著。前者是佛性,后者是般若学。因此说,中国佛教的...

    韩焕忠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496892.html
  • 突现佛教思想的基本点——评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超越,并联系佛教的轮回思想与佛性将其善恶观念的理论实践主干枝叶都说得清清楚楚。如提到后者时说:‘佛性问题讨论的实际上是关于人能否实现佛教的道德理想和能否达到佛教道德的至善境界问题。有没有佛性,关系...

    严耀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00339282.html
  • 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

    的。  二、“即心即佛”的佛性   佛性是阐述众生能不能成佛,怎样成佛的命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大乘佛教一般把佛性看成是众生觉悟之因,是宇宙的本体真如,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在一切...学说才逐渐为僧众所接受。   六祖慧能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这和他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是分不开的。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佛性就是真如。在《坛经》中,佛性的异名很多,有真如、本性、...

    吴 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2951575.html
  • 大乘思想兴起的原因

    出,然亦由译者真谛讲说,所以影响当然是很显著了。向来之菩萨佛教又由现今《摄大乘》之出现,以此本为准据,在一切教理为有组织的理解上获得了根据。例如:《佛性》、《中边分别论》,其次是《大乘起信》等...已经在北方有所翻译,但现今又有无著之《摄论》,这些对世亲之《释论》及《佛性》等所翻译,此时不正是看出大乘佛教全盛之世吗?也是专门强调大乘思想真谛三藏之学风。但学习《大品》、《三》等特别怀著深切关心...

    印 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0455777.html
  • 真谛三藏的“智慧种子”与“道后真如”说

    一元论”危险的“法身四德”,真谛则会采取消极、去神秘化或非存在的方式,以此辩解法身四德不背瑜伽行派。在《佛性》,他对四德各从二种因缘进行阐释[12]:  1.大净波罗蜜,其内容是“本性清净”和“无垢清净”,“本性清净”通于圣位和凡位,称为“通相”;“无垢清净”只在佛果位,称为“别相”。  2.大我波罗蜜,远离外道与二乘所执,无我故大我,《佛性》说:  由一切外道,色等五阴无我性类计执为我,...

    圣 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1759600.html
  • 慧能的思想与《坛经》的演变

      所以,慧能创立了禅宗,但他并不等于禅宗;同样,禅宗是由慧能创立的,但它也决不等于慧能。两者之间,在其基本思想上,即:世界观上的真心一元论——真如缘起;解脱上的佛性;宗教实践上的顿悟思想,是...“空”,是一种全称否定,是一“空”到底,没有任何保留的。  而慧能的思想,即世界观上,他是一位真心一元论——真如缘起(它与“性空缘起”是针锋相对的)者;解脱上,他是一位佛性论者(宗教实践上,他则...

    郭 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0864979.html
  • 略述慧能《坛经》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强调“自力”、“自悟”,着重指出其理论基础为“真如缘起”与“佛性”:四、《坛经》禅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安定社会,平衡身心,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对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建设创新...在此。  其次,慧能《坛经》的基本思想,大致有两个方面,即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和解脱上的“佛性”。这也是佛教“性宗”的通论。所谓‘‘真如缘起”,“真”谓真实,表示它是最真实不虚的;“如”谓恒...

    释光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14065703.html